训练过程中的机能监控是运动训练监控中的重要领域。通过运动机能评定与诊断,实施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机能监控,从而揭示其内在的运动特点与规律,是机能监控的主要任务。总体来看,目前机能监控研究的主流趋势集中在:身体素质发展的综合评定、应用生理、生化指标指导运动训练、实施体重和形态的控制训练和利用生物技术监控机体内部变化,从而达到对运动训练过程内部、多维的监控与评定的目的。
(1)机能训练过程中身体素质发展的综合评定
在身体素质的评定和监控中,身体成分的结构和比例是否合理,对有效地控制身体质量、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保持最佳运动能力十分重要。通过高精度多频率生物阻抗分析技术测试身体成分,可了解运动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及分布特征,为运动员科学选材、有效控制身体质量提供参考依据。肌纤维类型的分布被认为是有多种基因来控制的,且有很高的遗传度。肌纤维的类型分布对于肌肉力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白肌纤维比例高的人往往拥有较大的肌肉力量,爆发力好。近年来关于影响和控制肌纤维类型分布的遗传学因素已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为力量训练的发展提供可控的生理学因素。当今的运动成绩已接近人体的极限,运动员的体能状况直接关系到运动技能的发挥, 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如何科学评价身体素质越来越引起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重视。目前在身体素质评价与监控方面, 有氧代谢能力的方法较为成熟, 主要包括VO2max测试和乳酸阈(LT)测试, 相形之下, 无氧代谢能力的测试和评定却发展缓慢。自上世纪70年代起, Katch、Ayalon、Bar-or等学者就无氧代谢测试的方法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Ayalon 1974年建立了著名的Wingate测试法, 此后, 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至今, 国际上有关无氧代谢测试方法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并且在研究不同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运动员的供能基础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同时评价与监控人体有氧、无氧两种能量供应能力。
(2)机能训练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指导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能够准确、客观、定量地反映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为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采取合理的恢复手段、提高训练成绩提供依据。刘丽芳认为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可用下述生化指标来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中机能状态变化:(1)无氧代谢酶如CK、MK 、FPK活性的变化(2)供能物质(肌肉内的ATP、 CP、糖原)储量。网球运动以耐力素质为基础。耐力素质的高低主要通过以下生化指标来判断:(1)有氧代谢酶活性(2)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量(3)能量物质如肌糖原、肝糖原、肌内脂肪储备的量。刘艳,吴智强等以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选择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血指标:HB、RBC、T、C、CK、LDH、BUN;人体体成分指标:肌肉重量、脂肪含量、体指百分数、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身体水分含量、去脂体重等,持续半年跟踪监控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开展研究。通过阶段性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评定来选择最佳训练方法,对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质和量做了更好的把握,提高了训练效果。张漓等对中国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对赛前训练的强度非常灵敏,基本能反映摔跤运动赛前训练的强度以及运动员疲劳与恢复情况。研究表明,在一个训练周期后的恢复期,如果皮质醇恢复速度缓慢,则运动员不能适应此运动负荷或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较差,需要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3)运动训练对形态影响及对训练的专项作用
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体格特征,它是影响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一定的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机能。相反生理机能的改变也必然导致形态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形态结构与其它特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高水平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中逐渐呈现了身体形状体格特点的专项适应性。Ackland TR等(2003)测定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静水皮划艇参赛桨手的人体测量学指标,结果显示,静水皮划艇运动员和其他耐力项目的运动员相比,桨手形态指标的离散度小,形态特征趋于集中,基本符合皮划艇运动的项目特点要求。以上实例说明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总有一定的身体形态特征与专项运动相匹配,不同的体育项目所要求的身体形态结构也固然不大一致。专项身体形态已经成为选材和运动训练监控的重要手段。
(4)生物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与发展
NIRS即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近红外光可以穿透到人体中,及其在不同组织中传播的效应,然后接收透出体外的光波,并对接受到的光波吸收谱信息进行检测与解算,从而获得有用的参数和指标,进而反映出肌氧代谢状况。Neary等对比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氧脉搏的变化,二者均升高。但模仿20Km自行车运动时,训练后所耗时间减短,运动结束时的摄氧量,心率及氧脉搏无明显升高,但肌氧却明显下降并接近最大氧离。Usaj发现训练对前臂肌的最大收缩力无明显影响,但其亚极量等长收缩时间明显延长,同时肌氧明显下降。这些都说明训练水平的提高与运动肌更大程度的氧离有关。Tamaki等研究了前臂肌10次重复最大力量上举运动,发现肌氧的变化与前臂的血流量高度一致,并显示了收缩肌血流受限与缺氧状态的发生,而且若一组训练有相对短时休息时间会导致长时间的肌肉缺氧状态,这些结果显示了训练方式强调合适的高负荷和多次重复。此外运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运动机能水平与运动技术动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运动机能能力的评定与诊断,从而揭示其内在的运动特点与规律。也是当今体育科学研究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