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理想竞技表现(peak performance)是所有运动训练与体育比赛的目标,也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现实目标。运动心理学家紧密结合运动员、教练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比赛实践,在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以心技结合训练为基础,以积极思维控制训练为中介,以积极比赛自我意象训练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下联结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帮助我国运动员在多次国际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近些年,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其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主要反映如下几点:
(1) 运动训练过程的脑电监控分析
近年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应用研究的热点是运动操作过程中心理状态与大脑效率的关系。有研究者在优秀运动员(组间比较)和好的操作成绩(组内比较)的脑波中记录到左颞叶区与额叶区高alpha 频段(10~13Hz)和低beta 频段(13~22Hz)的频率降低;左右两半球皮层电活动表现出较低的呼应而呈不对称性。研究者由此推论大脑处于低活动状态,可解释为大脑使用较少神经资源来执行活动任务的功能节省化,与较少的视觉注意和认知参与有关,代表操作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优秀运动员的注意策略体现在外部注意时脑电alpha 功率谱低于内部注意,同时心率下降。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运动实践中经常提到和渴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呈现的流畅状态的生理基础。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涉及,如研究竞赛焦虑等情绪对运动表现影响的生理机制,通过实验室诱发焦虑,在左颞叶区与额叶区记录到脑α波抑制和节律性降低。国内学者的研究涉及不同项目的脑电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和竞技状态、心理训练过程、特定时段的心理状态。张振民等提出,EEG 的神经元代谢方式可能与技术特点有关,频率快者属速度型,代表速度爆发力占优势;波幅高者为强度型,代表力量耐力占优势;表象技术动作时α指数抑制百分比可以评价运动员心理竞技状态,不同水平运动员有不同的区间值和最佳值。
(2)运动训练过程事件相关电位的监控分析
心理学感兴趣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成分包括MMN、P3a、P3b、CNV、N1、N2等。以运动活动和运动员为对象的ERP 研究不多,但极具潜力。一项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性注意研究发现,与非运动员相比,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刺激时注意的资源要求较低,而且会将注意资源分配至刺激出现几率较低的区域,但是会将反应动作准备在刺激出现几率较高的区域。这一研究为选才与训练的介入方向提供了启示。一些研究还探索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认知过程和中枢神经系统唤醒过程的影响。
(3)运动训练脑电超慢涨落的监控分析技术
李捷近来提出运动技能形成自组织理论,强调脑功能对运动训练和竞技状态调控的重要性,以脑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作为该理论指导下训练过程的评定手段。近年来积累了一定数量运动员样本数据的专用设备“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的问世,用于评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强度、中枢疲劳、应激程度、学习能力等。同时利用脑象图分析技术,对不同专项、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的脑象图(EEQG)差异及与运动员智商的相关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专项、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智商和操作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 和0.53。胡咏梅的研究结果显示,脑象图分析技术可以显示运动员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和竞技状态等有价值的信息。
(4)运动训练中心理状态的生理生化评定
Jesus 等人通过生化指标研究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变化,结果发现,训练年限短的运动员,在应激状态下去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排出量显著高于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张忠秋则研究了不同比赛心理发挥状况运动员的儿茶酚胺排除量和状态焦虑水平,丁雪琴通过运用多项生理指标对心理训练进行的评定,提出前额肌电值、心率、皮肤导电性三项指标对心理状态的变化较为敏感,可用来评价心理训练的效果。同时,在竞技体育领域,研究者从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心理应激对免疫机能影响差异的角度进行研究。检验心理应激下不同特质焦虑或不同神经类型运动员某些免疫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心理训练的作用,继而进一步研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后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三个: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在第一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在第二个问题上,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但进展并不迅速。在第三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